食用腌菜易患癌嗎?該信嗎?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很容易被帶跑方向。有時候真相也許并不是網上說的那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獨立的理解。
泡菜咸菜
腌制的咸菜通常作為佐餐被人們食用,說起咸菜,可以說每個地區(qū)各有特色:東北有酸菜,廣西有腌酸,四川有泡菜,重慶有涪陵榨菜等。值得一提的是,涪陵榨菜與德國甜酸甘藍、歐洲酸黃瓜并稱為世界三大名腌菜。腌制的食物在保鮮之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它和食物本身不一樣的味道,甚至更為醇厚鮮美。
有一種說法是“腌菜亞硝酸鹽超標,常吃易患癌”,這讓很多人擔憂吃咸菜是否對健康有害。那么,腌菜里的亞硝酸鹽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蔬菜里的硝酸鹽含量比較高,特別是綠葉菜中的硝酸鹽含量是最高的,一般在1000毫克/千克-3000毫克/千克。而且,蔬菜本身就含有亞硝酸鹽,含量一般在0.48毫克/千克。剛開始腌制蔬菜的時候,里面的亞硝酸鹽含量不斷上升,這是因為蔬菜中含有的硝酸鹽被細菌中的硝酸還原酶轉變成了亞硝酸鹽。在亞硝酸鹽達到峰值的狀態(tài)下,其含量可以達到100毫克/千克以上。但是蔬菜中的酚類物質和維生素C等物質同時會將亞硝酸鹽重新氧化成硝酸鹽,在腌制20天以后,蔬菜中的亞硝酸鹽由于氧化作用,含量逐漸減少,腌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就會降低到10毫克/千克以下,即達到了可以食用的水平(國家標準腌漬蔬菜亞硝酸鹽限量為20毫克/千克)。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進入血液之后,會導致血紅蛋白變性,使其失去輸送氧氣的能力,如果大量攝入會引發(fā)急性中毒。亞硝酸鹽本身并不致癌,但在某些條件下與氨基酸結合成為亞硝胺后會致癌。在人們日常膳食中,絕大部分亞硝酸鹽在人體內隨尿排出體外,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
說到這里,亞硝酸鹽真的是讓人談之色變,但它也有被人類廣泛利用的一面,如將亞硝酸鹽作為肉制品護色劑,讓其與肉品中的肌紅蛋白反應,生成玫瑰色亞硝基肌紅蛋白,使肉色看上去更加鮮紅。與此同時,還可以防止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產生,提高食用肉制品的安全性。到目前為止,人類能夠找到的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最好的克星就是亞硝酸鹽。對于亞硝酸鹽用于腌臘肉制品,國家標準最大使用量為0.15克/千克,殘留量≤30毫克/千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E的堅果以及大蒜、茶葉等食物。因為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大蒜素、酚類、黃酮類植物活性物質等有利于抑制亞硝酸鹽和亞硝胺的合成。
本文由北京印刷學院化學及印刷材料系副教授齊曉堃進行科學性把關。
(內容整理自“科普中國”、“科學辟謠平臺”)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問解開了,歡迎大家分享給身邊的小伙伴,讓更多人避雷謠言,讓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推薦內容
-
萬能保健品直降血糖,不吃藥不打針?聽聽專家怎么說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
-
重組牛排是劣質肉?需要好好科普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各種各樣的流言,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辨認其實 不難發(fā)現這些謠言有很多破綻。所以今天,小編照常給大家辟謠一則
-
跑步更容易患上關節(jié)炎?你了解多少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
-
撫摸對于嬰兒的成長有什么好處以及注意事項
生活中,不管我們在跟自己獨處還是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會發(fā)現心理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當我們發(fā)現自己有心理疾病的傾向...
-
心理知識:反心靈雞湯:超限效應和杰米揚的魚湯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一個高情商的人是很受歡迎的。那么如何做一個情商高的人呢?其實只要懂得一點心理觀察,善于捕捉一些細節(jié),我們...
-
全民焦慮時代的原因
心理活動是每個人都有的。然而這樣一個別人不知道的思想角落,往往容易被他人忽視。所以我們自身必須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不能讓自...
-
秋瓜壞肚?需要好好科普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各種各樣的流言,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辨認其實 不難發(fā)現這些謠言有很多破綻。所以今天,小編照常給大家辟謠一則
-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Novasep膜色譜合作伙伴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今天表示,它將與Novasep合作開發(fā)用于膜色譜和一次性生物加工的新型系統(tǒng),其合作的價值尚未公布。此次合作旨在
-
海草基因組序列為耐鹽性提供了見解
為了減輕大氣中的碳排放,研究人員已經轉向沉積和儲存碳的水庫 - 如熱帶雨林,但也包括各種陸地植物和海洋。然而,另一個鮮為人知但非常
-
瘧疾寄生蟲能夠感知其宿主的卡路里攝入量
盡管瘧疾仍然每分鐘殺死一個孩子,但絕大多數感染者仍然存活,每年大約有2億新感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負責瘧疾的傳染因子 - 瘧原蟲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