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最好看的久久综合伊人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胃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

      -

      2022年4月24日發(fā)(作者:陜西地礦醫(yī)院)

      胃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胃癌(GastricCarcinoma)是指原發(fā)于胃的上皮源性惡

      性腫瘤。在我國胃癌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

      第三位。全球每年新發(fā)胃癌病例約120萬,中國約占其中的

      40%。我國早期胃癌占比很低,僅約20%,大多數(shù)發(fā)現(xiàn)時已

      是進展期,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

      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療的總體策略是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為進一

      步規(guī)范我國胃癌診療行為,提高醫(yī)療機構胃癌診療水平,改

      善胃癌患者預后,保障醫(yī)療質(zhì)量和醫(yī)療安全,特制定本規(guī)范。

      本規(guī)范所稱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簡稱胃癌),包括胃食

      管結合部癌。

      二、診斷

      應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內(nèi)鏡及組織病理學、影像學

      檢查等進行胃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臨床表現(xiàn)

      早期胃癌患者常無特異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xiàn)

      類似胃炎、潰瘍病的癥狀,主要有:①上腹飽脹不適或隱

      痛,以飯后為重;②食欲減退、噯氣、返酸、惡心、嘔吐、

      黑便等。進展期胃癌除上述癥狀外,常出現(xiàn):①體重減輕、

      貧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續(xù)加重且向腰背放射,

      1

      則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經(jīng)叢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

      出現(xiàn)劇烈腹痛的胃穿孔癥狀。③惡心、嘔吐,常為腫瘤引起

      梗阻或胃功能紊亂所致。賁門部癌可出現(xiàn)進行性加重的吞咽

      困難及反流癥狀,胃竇部癌引起幽門梗阻時可嘔吐宿食。④

      出血和黑便,腫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

      時僅有大便潛血陽性,當出血量較大時可表現(xiàn)為嘔血及黑便。

      ⑤其他癥狀如腹瀉(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轉移

      灶的癥狀等。晚期患者可出現(xiàn)嚴重消瘦、貧血、水腫、發(fā)熱、

      黃疸和惡病質(zhì)。

      (二)體征

      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無明顯的體征,進展期乃

      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現(xiàn)下列體征:①上腹部深壓痛,有時伴

      有輕度肌抵抗感,常是體檢可獲得的唯一體征。②上腹部腫

      塊,位于幽門竇或胃體的進展期胃癌,有時可捫及上腹部腫

      塊;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捫及可推動的腫塊,應考慮Krukenberg

      瘤的可能。③胃腸梗阻的表現(xiàn):幽門梗阻時可有胃型及震水

      音,小腸或系膜轉移使腸腔狹窄可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

      ④腹水征,有腹膜轉移時可出現(xiàn)血性腹水;⑤鎖骨上淋巴結

      腫大;⑥直腸前窩腫物;⑦臍部腫塊等。其中,鎖骨上窩淋

      巴結腫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塊、臍部腫物、直腸前窩

      種植結節(jié)、腸梗阻表現(xiàn)均為提示胃癌晚期的重要體征。因此,

      仔細檢查這些體征,不但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同時也為診

      治策略的制訂提供了充分的臨床依據(jù)。

      2

      (三)影像檢查

      1.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定位診斷優(yōu)于常規(guī)CT或MRI,

      對臨床醫(yī)師手術方式及胃切除范圍的選擇有指導意義。

      2.超聲檢查(ultrasonography,US):因簡便易行、靈活

      直觀、無創(chuàng)無輻射等特點,可作為胃癌患者的常規(guī)影像學檢

      查。充盈胃腔之后常規(guī)超聲可顯示病變部位胃壁層次結構,

      判斷浸潤深度,是對胃癌T分期的有益補充;彩多普勒血

      流成像可以觀察病灶內(nèi)血供;超聲雙重造影可在觀察病灶形

      態(tài)特征的基礎上觀察病灶及周圍組織的微循環(huán)灌注特點;此

      外超聲檢查可發(fā)現(xiàn)腹盆腔重要器官及淋巴結有無轉移,頸部、

      鎖骨上淋巴結有無轉移;超聲引導下肝臟、淋巴結穿刺活檢

      有助于腫瘤的診斷及分期。

      :CT檢查應為首選臨床分期手段,我國多層螺旋

      CT廣泛普及,特別推薦胸腹盆腔聯(lián)合大范圍掃描。在無CT

      增強對比劑禁忌情況下均采用增強掃描,常規(guī)采用1mm左

      右層厚連續(xù)掃描,并推薦使用多平面重建圖像,有助于判斷

      腫瘤部位、腫瘤與周圍臟器(如肝臟、胰腺、膈肌、結腸等)

      或血管關系及區(qū)分腫瘤與局部淋巴結,提高分期信心和準確

      率。為更好地顯示病變,推薦口服陰性對比劑(一般掃描前

      口服500~800ml水)使胃腔充分充盈、胃壁擴張,常規(guī)采

      用仰臥位掃描,對于腫瘤位于胃體下部和胃竇部,可以依檢

      查目的和患者配合情況采用特殊體位(如俯臥位、側臥位等),

      建議采用多期增強掃描。CT對進展期胃癌的敏感度約為

      3

      65%~90%,早期胃癌約為50%:T分期準確率為70%~90%,

      N分期為40%~70%。因而不推薦使用CT作為胃癌初診的首

      選診斷方法,但在胃癌分期診斷中推薦為首選影像方法。

      :推薦對CT對比劑過敏者或其他影像學檢查懷疑

      轉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斷腹膜轉移狀態(tài),可酌情使用。

      增強MRI是胃癌肝轉移的首選或重要補充檢查,特別是注射

      肝特異性對比劑更有助于診斷和確定轉移病灶數(shù)目、部位。

      腹部MRI檢查對了解胃癌的遠處轉移情況與增強CT的準確

      度基本一致,對胃癌N分期的準確度及診斷淋巴結侵犯的敏

      感度較CT在不斷提高,MRI多b值DWI對胃癌N/T分級

      有價值。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隨著MR掃描技術的

      進步,對于進展期食管胃結合部癌,CT平掃不能明確診斷,

      或腫瘤導致EUS無法完成時,推薦依據(jù)所在中心實力酌情嘗

      試MRI。

      -CT:可輔助胃癌分期,但不做常規(guī)推薦。如CT

      懷疑有遠處轉移可應用PET-CT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另外,

      研究顯示PET-CT對于放化療或靶向治療的療效評價也有一

      定價值,但亦不做常規(guī)推薦。在部分胃癌組織學類型中,腫

      瘤和正常組織的代謝之間的呈負相關聯(lián)系,如黏液腺癌,印

      戒細胞癌,低分化腺癌通常是18F-FDG低攝取的,故此類患

      者應慎重應用。

      6.發(fā)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骨掃描在探測

      胃癌骨轉移病變方面應用最廣、經(jīng)驗豐富、性價比高,且具

      4

      有較高的靈敏度,但在脊柱及局限于骨髓內(nèi)的病灶有一定的

      假陰性率,可與MRI結合提高探測能力。對高度懷疑骨轉移

      的患者可行骨掃描檢查。

      7.腫瘤標志物: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而且腫瘤標志物

      的聯(lián)合檢測為我們提供了動態(tài)觀察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臨床療

      效評價和患者的預后,從而提高了檢出率和鑒別診斷準確度。

      建議常規(guī)推薦CA72-4、CEA和CA199,可在部分患者中進一

      步檢測AFP和CA125,CA125對于腹膜轉移,AFP對于特

      殊病理類型的胃癌,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和預后價值。CA242

      和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胃蛋白酶原PGⅠ和PGⅡ

      的敏感度、特異度尚有待公認。目前腫瘤標志物檢測常用自

      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及其配套試劑。

      8.胃鏡檢查

      (1)篩查

      A.篩查對象

      胃癌在一般人中發(fā)病率較低(33/10萬),內(nèi)鏡檢查用

      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且患者接受度

      低。因此,只有針對胃癌高危人進行篩查,才是可能行之

      有效的方法。我國建議以40歲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進

      行胃癌篩查。符合下列第1條和2~6中任一條者均應列為

      胃癌高危人,建議作為篩查對象:①年齡40歲以上,男

      女不限;②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③幽門螺桿菌感染者;④既

      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

      5

      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⑤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⑥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

      酒等)。

      B.篩查方法(圖1)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檢測:我國胃癌篩

      查采用PGI濃度≤70μg/L且PCI/PGⅡ≤7.0作為胃癌高位人

      標準。根據(jù)血清PG檢測和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結果對胃

      癌患病風險進行分層,并決定進一步檢查策略。

      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G-17濃度檢測可以

      診斷胃竇(G-17水平降低)或僅局限于胃體(G-17水平升

      高)的萎縮性胃炎。

      上消化道鋇餐:X線鋇餐檢查可能發(fā)現(xiàn)胃部病變,但敏

      感度及特異度不高,已被內(nèi)鏡檢查取代,不推薦使用X線消

      化道鋇餐進行胃癌篩查。

      內(nèi)鏡篩查:內(nèi)鏡及內(nèi)鏡下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

      近年來無痛胃鏡發(fā)展迅速,并已應用于胃癌高危人的內(nèi)鏡

      篩查,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鏡檢查的患者接受度。

      6

      圖1胃癌篩查方法

      (2)內(nèi)鏡檢查技術

      1)普通白光內(nèi)鏡(whitelightendoscopy):普通白光內(nèi)

      鏡是內(nèi)鏡檢查技術的基礎,對于病變或疑似病變區(qū)域首先進

      行白光內(nèi)鏡觀察,記錄病變區(qū)域自然狀態(tài)情況,而后再進行

      其他內(nèi)鏡檢查技術。

      2)化學染內(nèi)鏡(chromoendoscopy):化學染內(nèi)鏡是

      在常規(guī)內(nèi)鏡檢查的基礎上,將素染料噴灑至需觀察的黏膜

      表面,使病灶與正常黏膜對比更加明顯。物理染(靛胭脂、

      亞甲藍):指染料與病變間為物理覆蓋關系,由于病變表面

      微結構與周圍正常黏膜不同,染料覆蓋后產(chǎn)生對光線的不同

      反射,從而突出病變區(qū)域與周圍正常組織間的界限?;瘜W染

      (醋酸、腎上腺素):指染料與病變區(qū)域間發(fā)生化學反應,

      7

      從而改變病變區(qū)域顏,突出病變邊界。

      3)電子染內(nèi)鏡(digitalchromoendoscopy):電子染

      內(nèi)鏡可通過特殊光清晰觀察黏膜淺表微血管形態(tài),常見電子

      染內(nèi)鏡包括窄帶成像技術、智能電子分光技術及智能電子

      染內(nèi)鏡。

      4)放大內(nèi)鏡(magnifyingendoscopy):放大內(nèi)鏡可將胃

      黏膜放大并觀察胃黏膜腺體表面小凹結構和黏膜微血管網(wǎng)

      形態(tài)特征的細微變化,可用于鑒別胃黏膜病變的良惡性,判

      斷惡性病變的邊界和范圍。

      5)超聲內(nèi)鏡(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超聲內(nèi)鏡是

      將超聲技術與內(nèi)鏡技術相結合的一項內(nèi)鏡診療技術。用于評

      估胃癌侵犯范圍及淋巴結情況。

      6)其他內(nèi)鏡檢查技術:激光共聚焦顯微內(nèi)鏡(confocal

      caserendomicroscopy,CLE):可顯示最高可放大1000倍的

      顯微結構,達到光學活檢的目的。熒光內(nèi)鏡(fluorescence

      endoscopy):以熒光為基礎的內(nèi)鏡成像系統(tǒng),能發(fā)現(xiàn)和鑒別

      普通內(nèi)鏡難以發(fā)現(xiàn)的癌前病變及一些隱匿的惡性病變。但上

      述方法對設備要求高,目前在臨床常規(guī)推廣應用仍較少。

      (3)胃鏡檢查操作規(guī)范

      胃鏡檢查是確診胃癌的必須檢查手段,可確定腫瘤位置,

      獲得組織標本以行病理檢查。內(nèi)鏡檢查前必須充分準備,建

      議應用去泡劑和去黏液劑等。經(jīng)口插鏡后,內(nèi)鏡直視下從食

      管上端開始循腔進鏡,依次觀察食管、賁門、胃體、胃竇、

      8

      幽門、十二指腸球部及十二指腸降部。退鏡時依次從十二指

      腸、胃竇、胃角、胃體、胃底賁門、食管退出。依次全面觀

      察、應用旋轉鏡身、屈曲鏡端及倒轉鏡身等方法觀察上消化

      道全部,尤其是胃壁的大彎、小彎、前壁及后壁,觀察黏膜

      澤、光滑度、黏液、蠕動及內(nèi)腔的形狀等。如發(fā)現(xiàn)病變則

      需確定病變的具體部位及范圍,并詳細在記錄表上記錄。檢

      查過程中,如有黏液和氣泡應用清水或去泡劑和去黏液劑及

      時沖洗,再繼續(xù)觀察。保證內(nèi)鏡留圖數(shù)量和質(zhì)量:為保證完

      全觀察整個胃腔,如果發(fā)現(xiàn)病灶,另需額外留圖。同時,需

      保證每張圖片的清晰度。國內(nèi)專家較為推薦的是至少40張

      圖片。必要可酌情選用素內(nèi)鏡/電子染內(nèi)鏡或放大內(nèi)鏡等

      圖像增強技術。

      (4)早期胃癌的內(nèi)鏡下分型(圖2)

      1)早期胃癌的內(nèi)鏡下分型依照2002年巴黎分型標準及

      2005年巴黎分型標準更新。淺表性胃癌(Type0)分為隆起

      型病變(0-I)、平坦型病變(0-Ⅱ)和凹陷型病變(0-Ⅲ)。

      0-I型又分為有蒂型(0-Ip)和無蒂型(0-Is)。0-Ⅱ型根據(jù)病

      灶輕微隆起、平坦、輕微凹陷分為0-Ⅱa、0-Ⅱb和0-Ⅱc三

      個亞型。

      2)0-1型與0-Ⅱa型的界限為隆起高度達到2.5mm(活

      檢鉗閉合厚度),0-Ⅲ型與0-Ⅱc型的界限為凹陷深度達到1.2

      mm(活檢鉗張開單個鉗厚度)。同時具有輕微隆起及輕微凹

      陷的病灶根據(jù)隆起/凹陷比例分為0-Ⅱc+Ⅱa及0-Ⅱa+Ⅱc

      9

      型。凹陷及輕微凹陷結合的病灶則根據(jù)凹陷/輕微凹陷比例

      分為0-Ⅲ+Ⅱc和0-Ⅱc+Ⅲ型。

      圖2胃癌的鏡下分型示意圖

      3)早期胃癌精查及隨訪流程(圖3)

      圖3胃癌精查和隨訪流程

      10

      (5)活檢病理檢查

      1)如內(nèi)鏡觀察和染等特殊內(nèi)鏡技術觀察后未發(fā)現(xiàn)可

      疑病灶,可不取活檢。

      2)活檢部位:為提高活檢陽性率,不同類型病變?nèi)』?/p>

      檢時應注意選取活檢部位。

      ⅰ.帶蒂病變:應于病變頭部取活檢,不應活檢病變蒂

      部。

      ⅱ.隆起型病變:應于病變頂部活檢,不應活檢病變基底

      部。

      ⅲ.潰瘍型病變:應于潰瘍堤內(nèi)側活檢,不應活檢潰瘍底

      或潰瘍堤外側。

      適宜活檢部位不適宜活檢部位

      3)懷疑早期腫瘤性病變-直徑2cm以下病變?nèi)?~2塊

      活檢,直徑每增加1cm可增加1塊;傾向進展期癌的胃黏膜,

      避開壞死的區(qū)域,取材6~8塊。

      11

      4)胃鏡活檢標本處理規(guī)范

      ①標本前期處置:活檢標本離體后,立即將標本展平,

      使黏膜的基底層面貼附在濾紙上。

      ②標本固定:置于充足(大于10倍標本體積)的10%

      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液中。包埋前固定時間須大于6小時,小

      于48小時。

      ③石蠟包埋:去除濾紙,將組織垂直定向包埋。包埋

      時,燒燙的鑷子不能直接接觸標本,先在蠟面減熱后再夾取

      組織,防止灼傷組織。

      ④HE制片標準:修整蠟塊,要求連續(xù)切6~8個組織面,

      撈取在同一張載玻片上。常規(guī)HE染,封片。

      9.內(nèi)鏡超聲(endoscopicultrasound,EUS):EUS被認為

      胃腸道腫瘤局部分期的最精確方法,在胃癌T分期(特別是

      早期癌)和N分期不亞于或超過CT,常用以區(qū)分黏膜層和

      黏膜下層病灶,動態(tài)觀察腫瘤與鄰近臟器的關系,并可通過

      EUS導引下穿刺活檢淋巴結,明顯提高局部T、N分期準確

      率,但EUS為操作者依賴性檢查,因此,推薦在醫(yī)療水平較

      高的醫(yī)院或中心。對擬施行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內(nèi)鏡下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內(nèi)鏡治療者必須進行此項檢

      查。EUS能發(fā)現(xiàn)直徑5mm以上淋巴結。淋巴結回聲類型、

      邊界及大小作為主要的判斷標準,認為轉移性淋巴結多為圓

      形、類圓形低回聲結構,其回聲常與腫瘤組織相似或更低,

      12

      邊界清晰,內(nèi)部回聲均勻,直徑>1cm;而非特異性炎性腫

      大淋巴結常呈橢圓形或三角形高回聲改變,邊界模糊,內(nèi)部

      回聲均勻。

      超聲胃鏡檢查操作規(guī)范:規(guī)范的操作過程及全面、無遺

      漏的掃查是準確分期的基礎,以胃腫瘤分期為目標的EUS

      應該至少包括自幽門回撤至食管胃結合部的全面掃查過程,

      為準確評估第一站淋巴結,推薦自十二指腸球部回撤。在回

      撤過程中進行分期評估,并且留存腫瘤典型圖像及重要解剖

      標志(Landmarks)處圖像,如能做到動態(tài)的多媒體資料留

      存,可提高分期的準確率并提供回溯可能。掃查過程中應當

      注意胃腔的充盈及合適的探頭頻率選擇和適當?shù)奶筋^放置,

      合適的焦距下圖像更加清晰,并避免壓迫病變導致錯誤分期。

      (四)胃癌的診斷標準及內(nèi)容

      1.定性診斷:采用胃鏡檢查進行病變部位活檢及病理檢

      查等方法明確病變是否為癌、腫瘤的分化程度以及特殊分子

      表達情況等與胃癌自身性質(zhì)和生物行為學特點密切相關的

      屬性與特征。除常規(guī)組織學類型,還應該明確Lauren分型及

      HER2表達狀態(tài)。

      2.分期診斷:胃癌的分期診斷主要目的是在制訂治療方

      案之前充分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特點,以便為選擇合理的

      治療模式提供充分的依據(jù)。胃癌的嚴重程度可集中體現(xiàn)在局

      部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程度以及遠處轉移存在與否3個方

      面,在臨床工作中應選擇合適的輔助檢查方法以期獲得更為

      13

      準確的分期診斷信息。

      3.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不能作為診斷胃癌的主要依據(jù),

      但是在制訂診治策略時,應充分考慮是否存在合并癥及伴隨

      疾病會對整體治療措施產(chǎn)生影響。

      (五)鑒別診斷

      1.胃良性潰瘍:與胃癌相比較,胃良性潰瘍一般病程較

      長,曾有典型潰瘍疼痛反復發(fā)作史,抗酸劑治療有效,多不

      伴有食欲減退。除非合并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的合并癥,

      多無明顯體征,不會出現(xiàn)近期明顯消瘦、貧血、腹部腫塊甚

      至左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等。更為重要的是X線鋇餐和胃鏡

      檢查,良性潰瘍直徑常小于2.5cm,圓形或橢圓形龕影,邊

      緣整齊,蠕動波可通過病灶;胃鏡下可見黏膜基底平坦,有

      白或黃白苔覆蓋,周圍黏膜水腫、充血,黏膜皺襞向潰瘍

      集中。而癌性潰瘍與此有很大的不同,詳細特征參見胃癌診

      斷部分。

      2.胃淋巴瘤:占胃惡性腫瘤的2%~7%。95%以上的胃原

      發(fā)惡性淋巴瘤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廣泛浸潤胃壁,形成一

      大片淺潰瘍。以上腹部不適、胃腸道出血及腹部腫塊為主要

      臨床表現(xiàn)。

      3.胃腸道間質(zhì)瘤:間葉源性腫瘤,約占胃腫瘤的3%,腫

      瘤膨脹性生長,可向黏膜下或漿膜下浸潤形成球形或分葉狀

      的腫塊。瘤體小癥狀不明顯,可有上腹不適或類似潰瘍病的

      消化道癥狀,瘤體較大時可捫及腹部腫塊,常有上消化道出

      14

      血的表現(xiàn)。

      4.胃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

      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是一組起源于肽能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

      胞的具有異質(zhì)性的腫瘤,所有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均具有惡性潛

      能。這類腫瘤的特點是能儲存和分泌不同的肽和神經(jīng)胺。雖

      然胃腸胰NEN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占胃腸惡性腫瘤不足2%

      的比例,但目前在美國NEN是發(fā)病率僅次于結直腸癌的胃

      腸道惡性腫瘤。其診斷仍以組織學活檢病理為金標準,然常

      規(guī)的HE染已不足以充分診斷NEN,目前免疫組織化學染

      方法中突觸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和嗜鉻粒蛋白A

      (chromograninA,CgA)染為診斷NEN的必檢項目,并

      需根據(jù)核分裂像和Ki-67(%)對NEN進行分級。

      5.胃良性腫瘤:約占全部胃腫瘤的2%左右,按組織來源

      可分為上皮細胞瘤和間葉組織瘤,前者常見為胃腺瘤,后者

      以平滑肌瘤常見。一般體積較小,發(fā)展較慢。胃竇和胃體為

      多發(fā)部位。多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X線鋇餐為圓形或橢圓形的

      充盈缺損,而非龕影;胃鏡下則表現(xiàn)為黏膜下腫塊。

      三、病理學規(guī)范

      (一)術語和定義

      1.胃癌(gastriccarcinoma):來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的

      惡性腫瘤。

      15

      2.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dysplasia):胃癌的癌前病變,上皮內(nèi)瘤變和異型增生2個

      名詞可通用。涉及胃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的診斷有3種。

      1)無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胃黏膜炎癥、化生及反

      應性增生等良性病變。

      2)不確定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不是最終診斷名詞,

      而是在難以確定胃黏膜組織和細胞形態(tài)改變的性質(zhì)時使用

      的一種實用主義的描述。往往用于小活檢標本,特別是炎癥

      背景明顯的小活檢標本,難以區(qū)分位于黏膜頸部區(qū)增生帶的

      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腸上皮化生區(qū)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變的

      性質(zhì)(如反應性或增生性病變)時。對此類病例,可以通過

      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來明確診斷。

      3)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以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細胞和

      結構異型性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質(zhì)上是腫瘤性增生,

      但無明確的浸潤性生長的證據(jù)。病變累及小凹全長,包括表

      面上皮,這是診斷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組織結構和細胞學特征,

      胃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可以分為腺瘤型(腸型)和小凹

      或幽門型(胃型)兩種類型。大體檢查,胃黏膜上皮內(nèi)瘤變

      (異型增生)可以呈息肉樣、扁平型或輕度凹陷狀生長。根

      據(jù)病變程度,將胃黏膜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分為低級別

      和高級別2級。

      16

      ⅰ.低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黏膜結構改變輕微;腺上皮細胞

      出現(xiàn)輕中度異型,細胞核變長,但仍有極性,位于腺上皮基

      底部;可見核分裂。對息肉樣病變,也可使用低級別腺瘤。

      ⅱ.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黏膜腺體結構異型性明顯;細胞

      由柱狀變?yōu)榱⒎叫?,細胞核大、核漿比增高、核仁明顯;核

      分裂象增多,可見病理性核分裂。特別重要的是細胞核延伸

      至腺體腔側面、細胞極性喪失。對息肉樣病變,也可使用高

      級別腺瘤。

      3.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rcinoma):局限于黏膜或黏

      膜下層的浸潤性癌,無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

      4.進展期胃癌(advancedgastriccarcinoma):癌組織侵

      達肌層或更深者,無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

      5.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the

      esophagogastricjunction):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橫跨食管胃

      交界部的腺癌。解剖學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狀食管變?yōu)槟?/p>

      狀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當于腹膜返折水平

      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約肌下緣,與組織學上的鱗柱交界不一定

      一致。

      (二)標本類型及固定

      1.標本類型:日常工作中常見的標本類型包括:內(nèi)鏡活

      檢標本,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標本

      (EMR/ESD)和根治切除術標本(近端胃大部切除標本、遠

      端胃切除標本和全胃切除標本)。

      17

      2.標本固定

      (1)應及時、充分固定,采用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

      固定液,應立即固定(手術切除標本也盡可能半小時內(nèi)),

      固定液應超過標本體積的10倍以上,固定時間6~72小時,

      固定溫度為正常室溫。

      (2)內(nèi)鏡活檢標本:標本離體后,應由內(nèi)鏡醫(yī)師或助

      手用小撥針將活檢鉗上的組織立即取下,并應在手指上用小

      撥針將其展平,取小塊濾紙,將展平的黏膜平貼在濾紙上,

      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3)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標本:應由

      內(nèi)鏡醫(yī)師展平標本,黏膜面向上,使用不生銹的細鋼針固定

      于軟木板(或泡沫板)上,避免過度牽拉導致標本變形,亦

      不應使標本皺褶,標記口側及側方向,立即完全浸入固定

      液中。

      (4)根治切除標本,通常是沿胃大彎側打開胃壁,如

      腫瘤位于胃大彎,則避開腫瘤沿大彎側打開胃壁,黏膜面向

      上,使用大頭針固定于軟木板(或泡沫板)上,板上應墊紗

      布,釘好后黏膜面向下,盡快(離體30分鐘內(nèi))完全浸入

      固定液中。

      (三)取材及大體描述規(guī)范

      取材時,應核對基本信息,如姓名、送檢科室、床位號、

      住院號、標本類型等。

      1.活檢標本

      18

      (1)描述及記錄:描述送檢組織的大小及數(shù)目。

      (2)取材:送檢黏膜全部取材,應將黏膜包于濾紙中

      以免丟失,取材時應滴加伊紅,利于包埋和切片時技術員辨

      認。大小相差懸殊的要分開放入不同脫水盒,防止小塊活檢

      組織漏切或過切。包埋時需注意一定要將展平的黏膜立埋

      (即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包埋)。一個蠟塊中組織片數(shù)不

      宜超過3片、平行方向立埋。蠟塊邊緣不含組織的白邊盡量

      用小刀去除,建議每張玻片含6~8個連續(xù)組織片,便于連續(xù)

      觀察。

      2.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標本

      (1)大體檢查及記錄:測量并記錄標本大?。ㄗ畲髲健?/p>

      最小徑×厚度),食管胃交界部標本要分別測量食管和胃的長

      度和寬度。記錄黏膜表面的顏,是否有肉眼可見的明顯病

      變,病變的輪廓是否規(guī)則,有無明顯隆起或凹陷,有無糜爛

      或潰瘍等,記錄病變的大?。ㄗ畲髲健磷钚健梁穸龋⒋篌w

      分型(見附錄)以及病變距各切緣的距離(至少記錄病變與

      黏膜側切緣最近距離)。復雜標本建議臨床病理溝通或由手

      術醫(yī)師提供標本延展及重建的示意圖。

      (2)取材: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nèi)鏡下黏膜下

      剝離術(ESD)標本應全部取材。垂直于最近側切緣取材。

      黏膜側切緣與基底切緣可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標記(有條件的

      可于口側和側涂不同顏以便于辨別),以便在鏡下觀察

      時能夠對切緣做出定位,并評價腫瘤切緣情況。食管胃交界

      19

      部標本宜沿口側-側的方向取材,以更好的顯示腫瘤與食管

      胃交界的關系。每間隔2~3mm平行切開,全部取材。如果

      標本太大,可以進行改刀,將1條分為多條,分別標記a、b

      等。按同一方向立埋(包埋第一塊和最后一塊的刀切面,如

      果第一塊和最后一塊鏡下有病變,再翻轉180°包埋,以確

      保最終切片觀察黏膜四周切緣情況),并記錄組織塊對應的

      包埋順序/部位。記錄組織塊對應的部位(建議附照片或示意

      圖并做好標記)。建議將多塊切除的標本分別編號和取材,

      不需考慮側切緣的情況,其他同單塊切除標本。

      3.根治術標本

      (1)大體檢查及記錄:應根據(jù)幽門及賁門的特征來正

      確定位。測量胃大彎、小彎長度,胃網(wǎng)膜的體積;檢查黏膜

      面,應描述腫瘤的部位、大?。ㄐ螺o助治療后標本,測量瘤

      床的大小;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后標本,描述潰瘍/黏膜缺損區(qū)

      /瘢痕的大小以及有無腫瘤的殘余)、數(shù)目、大體分型(見附

      錄)、外觀描寫、浸潤深度、浸潤范圍、腫瘤與兩側切緣及

      環(huán)周切緣的距離。應觀察除腫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是否有充血、

      出血、潰瘍、穿孔等其他改變;觀察漿膜面有無充血、出血、

      滲出、穿孔、腫瘤浸潤等;腫瘤周圍胃壁有無增厚及彈性情

      況;如有另送的脾臟、十二指腸等,依次描述。近端胃癌建

      議報與食管胃交界部的關系:累及/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腫

      瘤與食管胃交界部的關系:腫瘤完全位于食管,未累及食管

      胃交界部;腫瘤中心位于遠端食管,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腫

      20

      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腫瘤中心位于近端胃,累及食管

      胃交界部)。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者,記錄腫瘤中心距食管胃

      交界部的距離(單位:cm)(用于Siewert分型,見附錄)。

      遠端胃癌建議報與十二指腸的關系。

      (2)取材:可自腫瘤中心從口側切緣至側切緣取一

      條組織分塊包埋(包括腫瘤、腫瘤旁黏膜及兩端切緣),并

      記錄組織塊對應的方位(宜附照片或示意圖并做好標記)。

      推薦縱向取兩端切緣與腫瘤的關系,對腫瘤距兩端切緣較遠

      者,也可橫向取兩端切緣。單獨送檢的閉合器切緣應剔除閉

      合器后全部取材觀察。對腫瘤侵犯最深處及可疑環(huán)周切緣受

      累處應重點取材。對早期癌或新輔助治療后病變不明顯的根

      治術標本,建議將可疑病變區(qū)和瘤床全部取材。對周圍黏膜

      糜爛、粗糙、充血、出血、潰瘍、穿孔等改變的區(qū)域或周圍

      食管/胃壁內(nèi)結節(jié)及食管胃交界部組織應分別取材。若附其他

      鄰近器官應觀察取材。應按外科醫(yī)師已分組的淋巴結取材。

      如外科醫(yī)師未送檢分組淋巴結,應按淋巴結引流區(qū)域對胃周

      淋巴結進行分組。應描述淋巴結的數(shù)目及大小,有無融合,

      有無與周圍組織粘連,如有粘連,注意需附帶淋巴結周圍的

      結締組織。所有檢出淋巴結均應取材。未經(jīng)新輔治療的根治

      術標本應至少檢出16枚淋巴結,最好30枚淋巴結以上。推

      薦取材組織大小不大于2.0cm×1.5cm×0.3cm。

      (四)病理診斷分型、分級和分期方案

      1.組織學分型(見附錄):推薦同時使用WHO(消化系

      21

      統(tǒng)腫瘤)和Laurén分型(腸型、彌漫型、混合型,未分型)。

      2.組織學分級:依據(jù)腺體的分化程度分為高分化、中分

      化和低分化(高級別、低級別)。

      3.胃癌分期:推薦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AJCC)和國際抗癌

      聯(lián)盟(UICC)聯(lián)合制定的分期。

      4.新輔助治療后根治術標本的病理學評估(見附錄):新

      輔助治療后病理學改變的基本特征包括腫瘤細胞退變、消退,

      大片壞死、纖維組織增生、間質(zhì)炎癥細胞浸潤、鈣鹽沉積等。

      可能出現(xiàn)大的無細胞黏液湖,不能將其認為是腫瘤殘余。胃

      癌的療效分級系統(tǒng)宜采用美國病理學家學會(Collegeof

      AmericanPathologists,CAP)/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絡(The

      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指南的標

      準。

      (五)病理報告內(nèi)容及規(guī)范:胃癌的病理報告應包括與

      患者治療和預后相關的所有內(nèi)容,如標本類型、腫瘤部位、

      大體分型、大小及數(shù)目、組織學類型、亞型及分級、浸潤深

      度、脈管和神經(jīng)侵犯、周圍黏膜情況、淋巴結情況、環(huán)周及

      兩端切緣情況等。推薦報告最后注明pTNM分期。

      1.大體描寫:包括標本類型、腫瘤部位、大體分型、大

      小(腫瘤大小應量出三維的尺寸)及數(shù)目。

      2.主體腫瘤:組織學類型及分級、Laurén分型(腸型、

      彌漫型、混合型或不確定型)、浸潤深度(包括黏膜固有層、

      黏膜肌層、黏膜下層、淺肌層、深肌層、漿膜下層、漿膜層

      22

      及周圍組織或器官。對于黏膜下層浸潤癌,如為內(nèi)鏡下切除

      標本,應測量黏膜下層浸潤深度,建議區(qū)分SM1(黏膜下層

      侵犯深度<500μm)和SM2(黏膜下層侵犯深度>500μm);如

      為根治切除術標本,建議區(qū)分SM1(黏膜下層上1/3)、SM2

      (黏膜下層中1/3)和SM3(黏膜下層下1/3)、切緣(內(nèi)鏡

      下切除標本包括側切緣和基底切緣,根治切除標本包括口側、

      側切緣及環(huán)周切緣)(切緣的情況要說明,包括:浸潤癌

      或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建議注明距切緣的距離)、淋巴管/

      血管浸潤(尤其是對于內(nèi)鏡下切除標本,如果懷疑有淋巴管

      /血管浸潤,建議做免疫組化CD31、D2-40確定是否有淋巴

      管/血管浸潤;EVG染判斷有無靜脈侵犯)、神經(jīng)侵犯。胃

      的潰瘍病灶或潰瘍瘢痕可影響EMR/ESD手術及對預后的判

      斷,是病理報告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3.癌旁: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及程度,有無胃炎及類型。

      4.淋巴結轉移情況:轉移淋巴結數(shù)/淋巴結總數(shù)。宜報轉

      移癌侵及淋巴結被膜外的數(shù)目。

      5.治療反應(新輔助治療的病例)。

      6.應報告合并的其他病變。

      7.胃腺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應做HER2免疫組化檢測

      及錯配修復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組

      化檢測和(或)MSI檢測。在有條件的單位開展PDL1檢測。

      8.備注報告內(nèi)容包括重要的相關病史(如相關腫瘤史和

      新輔助治療史)。

      23

      分期。

      (六)內(nèi)鏡下切除病理報告中的幾個問題

      1.腫瘤侵犯深度:腫瘤侵犯深度的判斷是以垂直切緣陰

      性為前提的,黏膜下層的浸潤深度還是判斷病變是否切除干

      凈的重要指標之一,侵犯黏膜下層越深則淋巴結轉移的可能

      性越高。胃以500μm為界,不超過為SM1,超過為SM2。黏

      膜下層浸潤深度的測量方法,根據(jù)腫瘤組織內(nèi)黏膜肌層的破

      壞程度不同而不同。若腫瘤組織內(nèi)尚可見殘存的黏膜肌層,

      則以殘存的黏膜肌層下緣為基準,測量至腫瘤浸潤前鋒的距

      離。若腫瘤組織內(nèi)沒有任何黏膜肌層,則以腫瘤最表面為基

      準,測量至腫瘤浸潤前鋒的距離。

      2.切緣情況:組織標本的電灼性改變是ESD標本切緣的

      標志。切緣干凈是在切除組織的各個水平或垂直電灼緣均未

      見到腫瘤細胞。切緣陰性,但癌灶距切緣較近,應記錄癌灶

      與切緣最近的距離;水平切緣陽性,應記錄陽性切緣的塊數(shù);

      垂直切緣陽性,應記錄腫瘤細胞所在的部位(固有層或黏膜

      下層)。電灼緣的變化對組織結構、細胞及其核的形態(tài)的觀

      察會有影響,必要時可做免疫組織化學染幫助判斷切緣是

      否有癌灶殘留。

      3.脈管侵犯情況:ESD標本有無淋巴管、血管(靜脈)

      的侵犯是評判是否需要外科治療的重要因素之一。腫瘤侵犯

      越深,越應注意有無侵犯脈管的狀況。黏膜下浸潤的腫瘤組

      24

      織如做特殊染或免疫組織化學染(如CD34、D2-40),

      常能顯示在HE染中易被忽略的脈管侵犯。

      4.有無潰瘍和黏膜其他病變:胃的潰瘍或潰瘍瘢痕可影

      響ESD手術,以及對預后的判斷,是病理報告中的一項重要

      內(nèi)容。而周圍黏膜的非腫瘤性病變,包括炎癥、萎縮、化生

      等改變及其嚴重程度也應有所記錄。

      1低分化癌、脈管侵犯、切緣陽性,應當再行外科手

      術擴大切除范圍。其他情況,內(nèi)鏡下切除充分即可,但術后

      需定期隨訪。

      6.預后不良的組織學特征包括:低分化,血管、淋巴管

      浸潤,切緣陽性。

      7.陽性切緣定義為:腫瘤距切緣小于1mm或電刀切緣可

      見癌細胞。

      四、治療

      (一)治療原則

      應當采取綜合治療的原則,即根據(jù)腫瘤病理學類型及臨

      床分期,結合患者一般狀況和器官功能狀態(tài),采取多學科綜

      合治療(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包括胃腸外科、

      消化內(nèi)科、腫瘤內(nèi)科、內(nèi)鏡中心、放療科、介入科、影像科、

      康復科、營養(yǎng)科、分子生物學家、生物信息學家等),有計

      劃、合理地應用手術、化療、放療和生物靶向等治療手段,

      達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腫瘤,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生

      活質(zhì)量的目的。

      25

      1.早期胃癌且無淋巴結轉移證據(jù),可根據(jù)腫瘤侵犯深度,

      考慮內(nèi)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術后無需輔助放療或化療。

      2.局部進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應當

      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根據(jù)腫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

      淋巴結轉移,可考慮直接行根治性手術或術前先行新輔助化

      療,再考慮根治性手術。成功實施根治性手術的局部進展期

      胃癌,需根據(jù)術后病理分期決定輔助治療方案(輔助化療,

      必要時考慮輔助化放療)。

      3.復發(fā)/轉移性胃癌應當采取以藥物治療為主的綜合治

      療手段,在恰當?shù)臅r機給予姑息性手術、放射治療、介入治

      療、射頻治療等局部治療,同時也應當積極給予止痛、支架

      置入、營養(yǎng)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療。

      (二)早期胃癌內(nèi)鏡治療

      早期胃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內(nèi)鏡下切除和外科手術。與傳

      統(tǒng)外科手術相比,內(nèi)鏡下切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

      快、費用低等優(yōu)點,且療效相當,5年生存率均可超過90%。

      因此,國際多項指南和本共識均推薦內(nèi)鏡下切除為早期胃癌

      的首選治療方式。早期胃癌內(nèi)鏡下切除術主要包括內(nèi)鏡下黏

      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tion,EMR)和內(nèi)鏡黏膜

      下剝離術(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

      1.內(nèi)鏡治療有關定義及術語

      (1)整塊切除(enblocresection):病灶在內(nèi)鏡下被整

      塊切除并獲得單塊標本。

      26

      (2)水平/垂直切緣陽性:內(nèi)鏡下切除的標本固定后

      每隔2mm垂直切片,若標本側切緣有腫瘤細胞浸潤為水平

      切緣陽性,若基底切緣有腫瘤細胞浸潤則稱為垂直切緣陽性。

      (3)完全切除(completeresection/ROresection):整塊

      切除標本水平和垂直切緣均為陰性稱為完全切除。

      (4)治愈性切除(curativeresection):達到完全切除且

      無淋巴結轉移風險。

      (5)非治愈性切除(noncurativeresection):存在下列

      情況之一者:①非完全切除,包括非整塊切除和(或)切緣

      陽性;②存在引起淋巴結轉移風險的相關危險因素,如黏膜

      下侵及深度超過500μm、脈管浸潤、腫瘤分化程度較差等。

      (6)局部復發(fā)(localrecurrence):指術后6個月以上原

      切除部位及周圍1cm內(nèi)發(fā)現(xiàn)腫瘤病灶。

      (7)殘留(residual):指術后6個月內(nèi)原切除部位及周

      圍1cm內(nèi)病理發(fā)現(xiàn)腫瘤病灶。

      (8)同時性復發(fā)(synchronousrecurrence):指胃癌內(nèi)

      鏡治療后12個月內(nèi)發(fā)現(xiàn)新的病灶:即內(nèi)鏡治療時已存在但

      被遺漏的、術后12個月內(nèi)經(jīng)內(nèi)鏡發(fā)現(xiàn)的繼發(fā)性病灶。

      (9)異時性復發(fā)(metachronousrecurrence):指治療后

      超過12個月發(fā)現(xiàn)新的病灶。大部分病灶出現(xiàn)在胃內(nèi)原發(fā)病

      灶的鄰近部位,且病理組織類型相同。

      2.內(nèi)鏡治療術前評估:需根據(jù)以下內(nèi)容判定是否行ESD

      或EMR。

      27

      (1)組織學類型:組織病理學類型通常由活檢標本的

      組織病理學檢查來確定,雖已有報道指出,組織病理學類型

      可一定程度通過內(nèi)鏡預測,但尚缺乏充足證據(jù)。

      (2)大?。翰捎贸R?guī)內(nèi)鏡檢測方法測量病變大小容易

      出錯,難以準確判斷術前病灶大小,因此,一般以切除后組

      織的測量及病理學檢查作為最終檢查結果。

      (3)是否存在潰瘍注意觀察病變是否存在潰瘍,如存

      在,需檢查是屬于活動性潰瘍還是潰瘍瘢痕。潰瘍組織病理

      定義為至少UL-Ⅱ深度的黏膜缺損(比黏膜肌層更深)。術

      前胃鏡中,活動性潰瘍一般表現(xiàn)為病變表面覆蓋白滲出物,

      不包括淺表糜爛。此外,潰瘍處在愈合或瘢痕階段時,黏膜

      皺襞或褶皺會向一個中心聚合。

      (4)浸潤深度目前常規(guī)使用內(nèi)鏡檢查來判斷早期胃癌

      的侵犯深度,并推薦使用放大內(nèi)鏡輔助判斷。當前述方法難

      以判斷浸潤深度時,超聲內(nèi)鏡可以作為輔助診斷措施,效果

      明顯。

      3.內(nèi)鏡治療技術

      (1)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EMR):EMR指內(nèi)鏡下將黏

      膜病灶整塊或分塊切除、用于胃腸道表淺腫瘤診斷和治療的

      方法。目前尚缺乏足夠的EMR治療早期胃癌的前瞻性研究,

      不推薦使用EMR治療早期胃癌。

      (2)內(nèi)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目前推薦ESD作為早

      期胃癌內(nèi)鏡下治療的標準手術方式。

      28

      a)定義:ESD是在EMR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技術,根

      據(jù)不同部位、大小、浸潤深度的病變,選擇使用的特殊電切

      刀,如IT刀、Dua刀、Hook刀等,內(nèi)鏡下逐漸分離黏膜層

      與固有肌層之間的組織,最后將病變黏膜及黏膜下層完整剝

      離的方法。

      b)操作步驟:操作大致分為5步:①病灶周圍標記;

      ②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顯抬起;③環(huán)形切開黏膜;④黏膜

      下剝離,使黏膜與固有肌層完全分離開,一次完整切除病灶;

      ⑤創(chuàng)面處理:包括創(chuàng)面血管處理與邊緣檢查。

      (3)其他治療技術:內(nèi)鏡下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激光療

      法、氬氣刀和微波治療等,它們只能去除腫瘤,但不能獲得

      完整病理標本,也不能肯定腫瘤是否完整切除。因此,多用

      于胃癌前病變的治療,治療后需要密切隨訪,不建議作為早

      期胃癌的首選治療方式。

      4.早期胃癌內(nèi)鏡治療適應證(表1)

      表1早期胃癌內(nèi)鏡治療絕對和相對適應證

      29

      浸潤深度分化

      UL(-)

      2cm2cm

      2cm

      未分化

      2cm

      cT1a

      M

      3cm

      *

      UL

      +

      3cm

      *

      cT1b(SM)

      絕對適應證

      *僅適用于ESD

      相對適應證

      早期胃癌內(nèi)鏡治療的絕對適應證:①肉眼可見黏膜內(nèi)

      (cT1a)分化癌,必須無潰瘍(瘢痕)發(fā)生,即UL(–);

      ②肉眼可見黏膜內(nèi)(cT1a)分化癌,直徑≤3cm,有潰瘍(瘢

      痕)發(fā)生,即UL(+)。當血管浸潤超出上述標準,淋巴結

      轉移風險極低時,也可以考慮進行內(nèi)鏡治療。對于EMR/ESD

      治療后局部黏膜病灶復發(fā)患者,可行擴大適應證進行處理。

      5.早期胃癌內(nèi)鏡治療禁忌證:國內(nèi)目前較為公認的內(nèi)鏡

      切除禁忌證為:①明確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②癌癥侵犯

      固有肌層;③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另外,ESD的相對手

      術禁忌證還包括抬舉征陰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層

      30

      注射鹽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層

      與肌層之間已有粘連;此時行ESD治療,發(fā)生穿孔的危險性

      較高,但是隨著ESD操作技術的熟練,即使抬舉征陰性也可

      以安全地進行ESD。

      6.圍手術期處理

      (1)術前準備:術前評估患者全身狀況,排除麻醉及

      內(nèi)鏡治療禁忌證。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后,簽署術前知

      情同意書。

      (2)術后處理:術后第1天禁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無異常術后第2天進流質(zhì)或軟食。術后1周是否復查內(nèi)鏡尚

      存爭議。

      (3)術后用藥:潰瘍治療:內(nèi)鏡下切除早期胃癌后潰

      瘍,可使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或H

      2受體拮抗劑(H2RA)

      進行治療。抗菌藥物使用:對于術前評估切除范圍大、操作

      時間長和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可以考慮預防性使用抗菌

      藥物。

      7.術后并發(fā)癥及處理:ESD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出

      血、穿孔、狹窄、腹痛、感染等。

      (1)出血:術中出血推薦直接電凝止血,遲發(fā)性出血

      可用止血夾或電止血鉗止血。

      (2)穿孔:術中穿孔多數(shù)病例可通過金屬夾閉裂口進

      行修補。當穿孔較大時,常難以進行內(nèi)鏡治療而需要緊急手

      術。

      31

      (3)狹窄:胃腔狹窄或變形發(fā)生率較低,主要見于賁

      門、幽門或胃竇部面積較大的ESD術后。內(nèi)鏡柱狀氣囊擴張

      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8.預后評估及隨訪:在內(nèi)鏡切除后的治愈性(Curability)

      評價方面,現(xiàn)行內(nèi)鏡的治愈性切除(CurativeResection)和

      R0切除容易混淆。R0切除意味著陰性切緣(Negative

      ResectionMargin),但內(nèi)鏡下的陰性切緣并不能意味著治愈

      性切除。為統(tǒng)一預后評估標準,本規(guī)范推薦采用eCura評價

      系統(tǒng)(表2)。隨訪方法見表3。

      表2eCura評價系統(tǒng)

      分期潰瘍/深度

      UL(-)

      UL(+)

      SM1

      SM2

      eCuraB*eCuraC-2

      ≤2cm

      ≤3cm

      ≤3cm

      分化型

      >2cm

      >3cm

      3cm

      未分化型

      ≤2cm>2cm

      pT1a(M)

      pT1b

      SM

      eCuraA*

      *需滿足enbloc整塊切除,HM0,VM0,ly(-),v(-)

      表3不同eCura評價結果的隨訪方法

      eCuraA

      eCuraB

      eCuraC1

      eCuraC2

      每6~12個月進行內(nèi)鏡隨訪

      每6~12個月進行內(nèi)鏡隨訪+腹部超聲或CT隨訪

      建議行補充治療(手術或非手術)或密切隨訪

      建議手術治療或充分知情后隨訪

      32

      eCuraC1:在分化型癌中,滿足eCuraA或B的其他條

      件,但未實現(xiàn)enbloc切除或HM0的局部未能完整切除的病

      例,即eCuraC1??梢圆捎镁植恐委煟缭俅涡蠩SD、內(nèi)

      鏡下消融等,同樣也可以考慮到ESD的熱效應,采取積極隨

      訪的辦法。

      eCuraC2:病理提示淋巴結轉移風險高。雖然存在較高

      的淋巴結轉移風險,但是根據(jù)病例具體情況,在充分告知淋

      巴結轉移風險后,可以選擇ESD的方式給予治療。

      值得關注的是eCuraC患者在選擇是否追加手術及手術

      時機的掌控方面尚存在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1)80%以上的eCuraC患者并未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或淋巴

      結轉移。

      (2)對于脈管浸潤、神經(jīng)侵犯、淋巴結侵犯及水平/垂

      直切緣等用于評價的危險因素在病變復發(fā)中起到的作用及

      影響尚需進一步細化。

      (3)ESD術后立即追加手術的eCuraC患者與ESD術

      后發(fā)生局部復發(fā)再行手術的患者,在預后方面并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eCuraC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追加手術尚需更

      詳細的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支持。

      (三)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原則

      手術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

      唯一方法。胃癌手術分為根治性手術與非根治性手術。根治

      33

      性手術應當完整切除原發(fā)病灶,并且徹底清掃區(qū)域淋巴結,

      主要包括標準手術、改良手術和擴大手術;非根治性手術主

      要包括姑息手術和減瘤手術。

      (1)根治性手術:①標準手術是以根治為目的,要求

      必須切除2/3以上的胃,并且進行D2淋巴結清掃。②改良

      手術主要針對分期較早的腫瘤,要求切除部分胃或全胃,同

      時進行D1或D1+淋巴結清掃。③擴大手術包括聯(lián)合臟器切

      除或(和)D2以上淋巴結清掃的擴大手術。

      (2)非根治性手術:①姑息手術主要針對出現(xiàn)腫瘤并

      發(fā)癥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術方式包括胃姑息

      性切除、胃空腸吻合短路手術和空腸營養(yǎng)管置入術等。②減

      瘤手術主要針對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轉移或者腹膜轉移等非

      治愈因素,也沒有出現(xiàn)腫瘤并發(fā)癥所進行的胃切除,目前不

      推薦開展。

      2.根據(jù)cTNM分期,以外科為主的治療流程(圖4)及

      術后治療流程(圖5)

      M0

      胃癌

      M1

      cT1

      cT2/T3/T4acT4b

      cN0

      cN+

      cT1a(M)cT1b(SM)

      分化型、≤2cm

      分化型、≤1.5cm

      34

      化療,放療,姑息性手

      聯(lián)合臟器切除D2

      術,支持物治療

      內(nèi)鏡切除

      D1

      D1+

      標準D2

      圖4治療流程

      Ⅰ期Ⅱ~Ⅲ期Ⅳ期

      觀察

      輔助化療(T

      1N+和T3N0有爭論)化療,最佳支持治療

      圖5術后治療(根據(jù)術后pTNM分期)

      3.安全切緣的要求

      (1)對于T1腫瘤,應爭取2cm的切緣,當腫瘤邊界

      不清時,應進行內(nèi)鏡定位。

      (2)對于T2以上的腫瘤,BorrmannⅠ型和Ⅱ型建議至

      少3厘米近端切緣,BorrmannⅢ型和Ⅳ型建議至少5厘米近

      端切緣。

      (3)以上原則不能實現(xiàn)時,建議冰凍切片檢查近端邊

      緣。

      (4)對于食管侵犯的腫瘤,建議切緣3~5cm或冰凍切

      片檢查爭取R0切除。

      4.胃切除范圍的選擇

      對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胃切除范圍是不同的。位于胃下

      部癌進行遠側胃切除術或者全胃切除術,位于胃體部癌進行

      全胃切除術,位于胃食管結合部癌進行近側胃切除術或者全

      胃切除術。

      根據(jù)臨床分期

      35

      ①cT2~4或cN(+)的胃癌,通常選擇標準胃部分切除

      或者全胃切除術。

      ②cT1N0M0胃癌,根據(jù)腫瘤位置,除了可以選擇上述

      手術方式以外,還可以選擇近端胃切除、保留幽門的胃切除

      術、胃局部切除等。

      ③聯(lián)合臟器切除的問題,如果腫瘤直接侵犯周圍器官,

      可行根治性聯(lián)合臟器切除。對于腫瘤位于胃大彎側,存在

      No.4sb淋巴結轉移時,考慮行聯(lián)合脾切除的全胃切除手術。

      其他情況下,除了腫瘤直接侵犯,不推薦行預防性脾切除術。

      5.淋巴結清掃

      根據(jù)目前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和國內(nèi)外指南,淋巴結清掃范

      圍要依據(jù)胃切除范圍來確定(表3)。

      D1切除包括切除胃大、小網(wǎng)膜及其包含在賁門左右、

      胃大、小彎以及胃右動脈旁的幽門上、幽門下淋巴結以及胃

      左動脈旁淋巴結。對于cT1aN0和cT1bN0、分化型、直徑<

      1.5cm的胃癌行D1清掃;對于上述以外的cT1N0胃癌行D1+

      清掃。

      D2切除是在D1的基礎上,再清掃腹腔干、肝總動脈、

      脾動脈和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淋巴結(胃周淋巴結分組見附

      錄)。至少清掃16枚以上的淋巴結才能保證準確的分期和預

      后判斷。對于cT2~4或者cN(+)的腫瘤應進行D2清掃。

      當淋巴結清掃的程度不完全符合相應D標準時,可以

      如實記錄為:D1(+No.8a)、D2(-No10)等。

      36

      表3淋巴結清掃范圍

      D0

      全胃切除術<D1

      D1

      No.1~7

      D1+D2

      D1+No.8a、9、D1+No.8a、9、11p、11d、

      11p

      *No.110

      12a

      *No.19、20、110、111

      D1+No.8a、9、11p、12a遠端胃切除術<D1No.1、3、4sb、D1+No.8a、9

      4d、5、6、7

      近端胃切除術<D1No.1、2、3a、

      4sa、4sb、7

      D1+No.8a、9、

      11p

      *No.110

      保留幽門胃切除

      No.1、3、4sb、D1+:

      4d、6、7D1+No.8a、9

      *腫瘤侵及食管

      擴大的淋巴結清掃:對于以下情況,應該考慮D2以上

      范圍的擴大淋巴結清掃。①浸潤胃大彎的進展期胃上部癌

      推薦行D2+No.10清掃。②胃下部癌同時存在No.6組淋巴

      結轉移時推薦行D2+No.14v淋巴結清掃。③胃下部癌發(fā)生

      十二指腸浸潤推薦行D2+No.13淋巴結清掃。

      脾門淋巴結清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清掃存在較大爭議。

      不同文獻報道脾門淋巴結轉移率差異較大。T1、T2期胃癌

      患者不需行脾門淋巴結清掃。因此建議以下情形行脾門淋巴

      37

      結清掃:原發(fā)腫瘤>6cm,位于大彎側,且術前分期為T3或

      T4的中上部胃癌。

      6.胃食管結合部癌

      目前對于胃食管結合部癌,胃切除術范圍與淋巴結清掃

      范圍尚未形成共識。根據(jù)目前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有以下推薦

      (1)腫瘤中心位于胃食管結合部上下2cm以內(nèi)、長徑<

      4cm食管胃結合部癌可以選擇近端胃切除(+下部食管切除)

      或者全胃切除術(+下部食管切除)。cT1腫瘤推薦清掃淋巴

      結范圍No.1、2、3、7、9、19、20。cT2~4腫瘤推薦清掃淋

      巴結范圍No.1、2、3、7、8a、9、11p、11d、19、20。腫瘤

      中心位于食管胃結合部以上的追加清掃下縱隔淋巴結。

      (2)腫瘤侵犯食管<3cm時,推薦經(jīng)腹經(jīng)膈肌手術;侵

      犯食管長度>3cm且可能是治愈手術時,應考慮開胸手術。

      7.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手術治療胃癌的優(yōu)勢已經(jīng)得到證實。根據(jù)目前的

      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有以下推薦。

      (1)cStageⅠ期胃癌,行根治性遠端胃癌根治術,腹腔

      鏡可以作為常規(guī)治療方式。

      (2)cStageⅡ期及以上的胃癌,行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

      腹腔鏡手術可以作為臨床研究、在大型的腫瘤中心開展。

      (3)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的效果目前正在研究中,僅推

      薦在臨床研究中開展。

      8.消化道重建

      38

      不同的胃切除方式,有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重建推

      薦使用各種吻合器,以增加吻合的安全性和減少并發(fā)癥。根

      據(jù)目前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針對不同的胃切除方式,做出如下

      推薦。

      (1)全胃切除術后重建方式:Roux-en-Y吻合、空腸間

      置法。

      (2)遠端胃切除術后重建方式: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

      式聯(lián)合Braun吻合、Roux-en-Y吻合、空腸間置法。

      (3)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后重建方式:胃胃吻合法。

      (4)近端胃切除術后重建方式:食管殘胃吻合、空腸間

      置法。

      9.其他

      (1)脾切除:原發(fā)T2~T4腫瘤直接侵入脾臟或位于胃

      上部大彎。不推薦淋巴結清掃為目的的脾切除。

      (2)對于T1/T2腫瘤,可以保留距胃網(wǎng)膜血管弓超過

      3厘米的大網(wǎng)膜。

      (3)原發(fā)或轉移病灶直接侵入鄰近器官的腫瘤,可以

      進行所涉及器官的聯(lián)合切除,以期獲得R0切除。

      10.圍手術期藥物管理

      (1)抗菌藥物

      預防性使用:胃癌手術的切口屬Ⅱ類切口,可能污染的

      細菌為革蘭陰性桿菌,鏈球菌屬,口咽部厭氧菌(如消化鏈

      球菌),推薦選擇的抗菌藥物種類為第一、二代頭孢菌素,

      39

      或頭霉素類;對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過敏者,可用克林素霉+

      氨基糖苷類,或氨基糖苷類+甲硝唑。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

      應在皮膚、黏膜切開前0.5~1小時內(nèi)或麻醉開始時給藥,在

      輸注完畢后開始手術,保證手術部位暴露時局部組織中抗菌

      藥物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沾染細菌的藥物濃度??咕?/p>

      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如手術時間超過

      3小時或超過所用藥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出血量超

      過1500ml,術中應追加1次。Ⅱ類切口手術的預防用藥為

      24小時,必要時可延長至48小時。過度延長用藥時間并不

      能進一步提高預防效果,且預防用藥時間超過48小時,耐

      藥菌感染機會增加。

      治療使用:根據(jù)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嚴重程度和患

      者的生理、病理情況及抗菌藥物藥效學和藥動學證據(jù)制訂抗

      菌治療方案,包括抗菌藥物的選用品種、劑量、給藥頻次、

      給藥途徑、療程及聯(lián)合用藥等。一般療程宜用至體溫正常、

      癥狀消退后72~96小時。

      (2)營養(yǎng)支持治療

      推薦使用PG-SGA聯(lián)合NRS-2002進行營養(yǎng)風險篩查與

      評估。

      NRS-2002≥3分或PG-SGA評分在2~8分的患者,應術

      前給予營養(yǎng)支持;NRS-2002≥3分PG-SGA評分≥9分的擇期

      手術患者給予10~14天的營養(yǎng)支持后手術仍可獲益。開腹大

      手術患者,無論其營養(yǎng)狀況如何,均推薦手術前使用免疫營

      40

      養(yǎng)5~7天,并持續(xù)到手術后7天或患者經(jīng)口攝食>60%需要量

      時為止。免疫增強型腸內(nèi)營養(yǎng)應同時包含ω-3PUFA、精氨酸

      和核苷酸三類底物。單獨添加上述3類營養(yǎng)物中的任1種或

      2種,其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首選口服腸內(nèi)營養(yǎng)支持。

      中度營養(yǎng)不良計劃實施大手術患者或重度營養(yǎng)不良患

      者建議在手術前接受營養(yǎng)治療1~2周,即使手術延遲也是值

      得的。預期術后7天以上仍然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yǎng)需

      求的患者,以及經(jīng)口進食不能滿足60%需要量1周以上的患

      者,應給予術后營養(yǎng)治療。”

      術后患者推薦首選腸內(nèi)營養(yǎng);鼓勵患者盡早恢復經(jīng)口進

      食,對于能經(jīng)口進食的患者推薦口服營養(yǎng)支持;對不能早期

      進行口服營養(yǎng)支持的患者,應用管飼喂養(yǎng),胃癌患者推薦使

      用鼻空腸管行腸內(nèi)營養(yǎng)。

      補充性腸外營養(yǎng)(SPN)給予時機:NRS-2002≤3分或

      NUTRICScore≤5分的低營養(yǎng)風險患者,如果EN未能達到

      60%目標能量及蛋白質(zhì)需要量超過7天時,才啟動SPN支持

      治療;NRS-2002≥5分或NUTRICScore≥6分的高營養(yǎng)風險患

      者,如果EN在48~72小時內(nèi)無法達到60%目標能量及蛋

      白質(zhì)需要量時,推薦早期實施SPN。當腸內(nèi)營養(yǎng)的供給量達

      到目標需要量60%時,停止SPN。

      (3)疼痛的處理

      不推薦在術前給予患者阿片類藥物或非選擇性非甾體

      41

      抗炎藥,因為不能獲益。

      手術后疼痛是機體受到手術刺激(組織損傷)后的一種

      反應。有效的術后疼痛治療,可減輕患者痛苦,也有利于康

      復。推薦采用多模式鎮(zhèn)痛方案,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被

      美國和歐洲多個國家的指南推薦為術后鎮(zhèn)痛基礎用藥。多模

      式鎮(zhèn)痛還包括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切口局部浸潤注射羅哌卡

      因或聯(lián)合中胸段硬膜外止痛等。由于阿片類藥物不良反應較

      大,包括影響胃腸功能恢復、呼吸抑制、頭暈、惡心、嘔吐

      等,應盡量避免或減少阿片類止痛藥物的應用。

      (4)術后惡心嘔吐的處理

      全部住院患者術后惡心嘔吐(PONV)的發(fā)生率20%~

      30%,主要發(fā)生在術后24~48小時內(nèi),少數(shù)可持續(xù)達3~5

      天。相關危險因素:女性、術后使用阿片類鎮(zhèn)痛藥、非吸煙、

      有PONV史或暈動病史。

      PONV的預防:確定患者發(fā)生PONV的風險,無PONV

      危險因素的患者,不需預防用藥。對低、中?;颊呖蛇x表4

      中1或2種預防。對于高?;颊呖捎?~3種藥物預防。

      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lián)合防治優(yōu)于單一藥物。5-HT

      3受

      體抑制劑、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是預防PONV最

      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藥物。臨床防治PONV的效果判定金標準

      是達到24小時有效和完全無惡心嘔吐。

      表4常用預防PONV藥物的使用劑量和時間

      42

      藥物給藥時間劑量小兒劑量

      0.05~0.1mg/kgIV(最大劑量

      昂丹司瓊手術結束前4mgIV

      4mg)

      8mgODT

      多拉司瓊

      格拉司瓊

      托烷司瓊

      手術結束前

      手術結束前

      手術結束前

      12.5mgIV0.35mg/kgIV(最大劑量12.5mg)

      0.35~3mgIV0.04mg/kgIV(最大劑量6mg)

      2mgIV

      0.075mgIV

      40mgPO

      4~5mgIV0.15mg/kgIV(最大劑量5mg)

      0.1mg/kgIV(最大劑量2mg)

      帕洛諾司瓊誘導前

      阿瑞匹坦

      地塞米松

      誘導前

      手術結束后

      0.625~1.25mg0.01~0.015mg/kgIV(最大劑量

      氟哌利多手術結束前

      IV

      手術結束前或誘0.5~2mgIMor

      氟哌啶醇

      導后

      苯海拉明誘導時

      手術前晚或

      東崀宕堿

      手術前2~4小時

      貼劑

      IV

      1mg/kgIV0.5mg/kgIV(最大劑量25mg)

      1.25mg)

      PONV的治療:對于患者離開麻醉恢復發(fā)生持續(xù)的惡心

      嘔吐時,應首先床旁檢查排除藥物刺激或機械性因素后,進

      行止吐治理。

      若患者無預防性用藥,第一次出現(xiàn)PONV,應開始小劑

      量5-HT

      3受體抑制劑治療,通常為預防劑量的1/4。也可給予

      43

      地塞米松2~4mg,氟哌利多0.625mg或異丙嗪6.25~12.5mg。

      若患者在PACU內(nèi)發(fā)生PONV時,可考慮靜注丙泊酚20mg。

      如已預防性用藥,則治療時應換用其他類型藥物。如果

      在三聯(lián)療法預防后患者仍發(fā)生PONV,則6小時內(nèi)不能重復

      使用,應換為其他藥物;若6小時發(fā)生,可考慮重復給予5-HT

      3

      受體抑制劑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劑量同前。不推薦重復

      應用地塞米松。

      (5)圍手術期液體管理

      圍手術期液體平衡能夠改善胃切除手術患者預后,既應

      避免因低血容量導致的組織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損害,也應

      注意容量負荷過多所致的組織水腫和心臟負荷增加。術中以

      目標導向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可以維持患者合適的循環(huán)容量

      和組織氧供。

      (6)應激性潰瘍的預防

      應激性潰瘍(SU)是指機體在各類嚴重創(chuàng)傷、危重癥或

      嚴重心理疾病等應激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急性胃腸道黏膜糜爛、

      潰瘍病變,嚴重者可并發(fā)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

      疾病程度加重及惡化,增加病死率。對于重癥患者PPI優(yōu)于

      H2RA,推薦標準劑量PPI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至少

      連續(xù)3天,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可耐受腸內(nèi)營養(yǎng)或已進食、臨床

      癥狀開始好轉或轉入普通病房后可改為口服用藥或逐漸停

      藥;對于非重癥患者,PPI與H

      2RA療效相當,由于臨床出

      現(xiàn)嚴重出血的發(fā)生率較低,研究表明該類患者使用藥物預防

      44

      出血效果不明顯,因此對于非重癥患者術后應激性潰瘍的預

      防,無法做出一致推薦。

      (7)圍手術期氣道管理

      圍手術期氣道管理,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

      間、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減少醫(yī)療費

      用。圍手術期氣道管理常用治療藥物包括抗菌藥物、糖皮質(zhì)

      激素、支氣管舒張劑(β

      2受體激動劑和抗膽堿能藥物)和黏

      液溶解劑。對于術后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菌藥物治療

      具體可依據(jù)《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

      糖皮質(zhì)激素、支氣管舒張劑多聯(lián)合使用,經(jīng)霧化吸入,每天

      2~3次,療程7~14天;圍手術期常用黏液溶解劑為鹽酸氨

      溴索,可減少手術時機械損傷造成的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下降、

      減少肺不張等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呼吸功能較差或合并

      COPD等慢性肺部基礎疾病的患者,建議術前預防性應用直

      至術后。需要注意的是,鹽酸氨溴索為靜脈制劑,不建議霧

      化吸入使用。

      (8)其他

      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圍手術期其他相關用藥管理及調(diào)

      整,可參考Uptodate圍手術期用藥管理專題。情況較為復雜

      的患者,建議請相關??乒餐套h。

      (四)化學藥物治療

      分為姑息化療、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和轉化治療,應

      當嚴格掌握臨床適應證,排除禁忌證,并在腫瘤內(nèi)科醫(yī)師的

      45

      指導下施行?;煈敵浞挚紤]患者的疾病分期、年齡、體

      力狀況、治療風險、生活質(zhì)量及患者意愿等,避免治療過度

      或治療不足。及時評估化療療效,密切監(jiān)測及防治不良反應,

      并酌情調(diào)整藥物和(或)劑量。按照RECIST療效評價標準

      (見附錄)評價療效。不良反應評價標準參照NCI-CTC標

      準。

      1.姑息化療

      目的為緩解腫瘤導致的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zhì)量及延長

      生存期。適用于全身狀況良好、主要臟器功能基本正常的無

      法切除、術后復發(fā)轉移或姑息性切除術后的患者。禁忌用于

      嚴重器官功能障礙,不可控制的合并疾病及預計生存期不足

      3個月者。常用的系統(tǒng)化療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

      卡培他濱、替吉奧、順鉑、奧沙利鉑、紫杉醇、多西他賽、

      白蛋白紫杉醇、伊立替康、表阿霉素等,靶向治療藥物包括:

      曲妥珠單抗、阿帕替尼?;煼桨赴?藥聯(lián)合或3藥聯(lián)合

      方案,2藥方案包括:5-FU/LV+順鉑(FP)、卡培他濱+順鉑

      (XP)、替吉奧+順鉑(SP)、5-FU+奧沙利鉑(FOLFOX)、

      卡培他濱+奧沙利鉑(XELOX)、替吉奧+奧沙利鉑(SOX)、

      卡培他濱+紫杉醇、卡培他濱+多西他賽、5-FU+伊立替康

      (FOLFIRI)等。對HER2表達呈陽性(免疫組化染呈+++,

      或免疫組化染呈++且FISH檢測呈陽性)的晚期胃癌患者,

      可考慮在化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曲妥珠

      單抗。既往2個化療方案失敗的晚期胃癌患者,身體狀況良

      46

      好情況下,可考慮單藥阿帕替尼治療。

      姑息化療注意事項如下。

      ①胃癌是異質(zhì)性較強的惡性腫瘤,治療困難,積極鼓

      勵患者盡量參加臨床研究。

      ②對于復發(fā)轉移性胃癌患者,3藥方案適用于腫瘤負荷

      較大且體力狀況較好者。而單藥化療適用于高齡、體力狀況

      差或臟器功能輕度不全患者。

      ③對于經(jīng)系統(tǒng)化療疾病控制后的患者,仍需定期復查,

      根據(jù)回顧性及觀察性研究,標準化療后序貫單藥維持治療較

      標準化療可改善生活質(zhì)量,減輕不良反應,一般可在標準化

      療進行4~6周期后進行。

      ④腹膜轉移是晚期胃癌患者的特殊轉移模式,常因伴

      隨癌性腹水、癌性腸梗阻影響患者進食及生活質(zhì)量。治療需

      根據(jù)腹脹等進行腹水引流及腹腔灌注化療,改善一般狀況,

      擇期聯(lián)合全身化療。

      2.輔助化療

      輔助化療適用于D2根治術后病理分期為Ⅱ期及Ⅲ期者。

      Ⅰa期不推薦輔助化療,對于Ⅰb期胃癌是否需要進行術后輔

      助化療,目前并無充分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但淋巴結陽性患者

      (pTIN1M0)可考慮輔助化療,對于pT2N0M0的患者,年

      輕(<40歲)、組織學為低分化、有神經(jīng)束或血管、淋巴管

      浸潤因素者進行輔助化療,多采用單藥,有可能減少復發(fā)。

      聯(lián)合化療在6個月內(nèi)完成,單藥化療不宜超過1年。輔助化

      47

      療方案推薦氟尿嘧啶類藥物聯(lián)合鉑類的兩藥聯(lián)合方案。對體

      力狀況差、高齡、不耐受兩藥聯(lián)合方案者,考慮采用口服氟

      尿嘧啶類藥物的單藥化療。

      輔助化療注意事項如下。

      ①輔助化療始于患者術后體力狀況基本恢復正常時,一

      般在術后4周開始。特別注意患者術后進食需恢復,圍手術

      期并發(fā)癥需緩解。

      ②其他氟尿嘧啶類藥物聯(lián)合鉑類的兩藥聯(lián)合方案也可

      考慮在輔助化療應用。最新研究提示在Ⅲ期胃癌術后使用多

      西他賽聯(lián)合替吉奧膠囊較單藥替吉奧膠囊預后改善,多西他

      賽聯(lián)合替吉奧有可能成為輔助化療的另一個選擇。

      ③觀察性研究提示Ⅱ期患者接受單藥與聯(lián)合化療生存

      受益相仿,但Ⅲ期患者從聯(lián)合治療中獲益更明顯。同時需結

      合患者身體狀況、年齡、基礎疾病、病理類型綜合考慮,選

      擇單藥口服或聯(lián)合化療。

      ④輔助化療期間需規(guī)范合理的進行劑量調(diào)整,密切觀察

      患者營養(yǎng)及體力狀況,務必保持體重,維持機體免疫功能。

      聯(lián)合化療不能耐受時可減量或調(diào)整為單藥,在維持整體狀況

      時盡量保證治療周期。

      3.新輔助化療

      對無遠處轉移的局部進展期胃癌(T3/4、N+),推薦新

      輔助化療,應當采用鉑類與氟尿嘧啶類聯(lián)合的兩藥方案,或

      在兩藥方案基礎上聯(lián)合紫杉類組成三藥聯(lián)合的化療方案,不

      48

      宜單藥應用。新輔助化療的時限一般不超過3個月,應當及

      時評估療效,并注意判斷不良反應,避免增加手術并發(fā)癥。

      術后輔助治療應當根據(jù)術前分期及新輔助化療療效,有效者

      延續(xù)原方案或根據(jù)患者耐受性酌情調(diào)整治療方案,無效者則

      更換方案或加用靶向藥物如阿帕替尼等。

      新輔助化療注意事項如下。

      ①三藥方案是否適應于全部新輔助化療人,特別是東

      方人,尚存爭議。小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未顯示三藥

      方案較兩藥方案療效更優(yōu),生存獲益更加明顯。我國進行了

      多項兩藥方案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初步顯示了良好的療效和

      圍手術期安全性。建議根據(jù)臨床實踐情況,在多學科合作的

      基礎上,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

      ②對于達到pCR的患者,考慮為治療有效患者,結合術

      前分期,原則上建議繼續(xù)術前化療方案。

      ③新輔助化療療效欠佳患者,應由MDT團隊綜合評估

      手術的價值與風險,放療的時機和意義,術后藥物治療的選

      擇等,與患者及家屬詳細溝通。

      4.轉化治療

      對于初始不可切除但不伴有遠處轉移的局部進展期胃

      癌患者,可考慮化療,或同步放化療,爭取腫瘤縮小后轉化

      為可切除。單純化學治療參考新輔助化療方案;同步放化療

      參見放療章節(jié)。

      注意事項如下。

      49

      ①不可切除的腫瘤學原因是本節(jié)探討人,包括原發(fā)腫

      瘤外侵嚴重,或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固定、融合成團,與周圍正

      常組織無法分離或已包繞大血管;因患者身體狀況基礎疾

      病等不能切除者,轉化治療不適用,可參考姑息化療及放療。

      ②腫瘤的可切除性評估,需以腫瘤外科為主,借助影像

      學、內(nèi)鏡等多種手段,必要時進行PET-CT和(或)腹腔

      鏡探查,精準進行臨床分期,制訂總體治療策略。

      ③不同于新輔助化療,轉化治療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更多來

      源于晚期胃癌的治療經(jīng)驗,只有腫瘤退縮后才可能實現(xiàn)R0

      切除,故更強調(diào)高效縮瘤,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可相對

      積極考慮3藥化療方案。

      ④初步研究提示同步放化療較單純放療或單純化療可

      能實現(xiàn)更大的腫瘤退縮,但目前其適應人、引入時機等均

      需進一步探索,建議在臨床研究中開展;在臨床實踐中,建

      議由多學科團隊進行評估,確定最佳治療模式。

      ⑤初始診斷時不伴有其他非治愈因素而僅有單一遠處

      轉移,且技術上可切除的胃癌,是一類特殊人,例如僅伴

      有肝轉移、卵巢轉移、16組淋巴結轉移、腹膜脫落細胞學陽

      性或局限性腹膜轉移。在隊列研究中顯示通過轉化治療使腫

      瘤縮小后,部分患者實現(xiàn)R0切除術,但目前僅推薦在臨床

      研究中積極考慮。在臨床實踐中,必須由多學科團隊全面評

      估,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身體狀況、依從性、

      社會支持度、轉移部位、病理類型、轉化治療的療效和不良

      50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